
北京章哥,房地产从业20年,通晓业内门道,我不做所谓的“专家”,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。
网友问我是否认同马教授的观点,也就是中国的房子寿命只有30多年?不认同呗,这属于“故作危言,以耸世人”。
马教授估计是没参与过建筑的设计和施工,又容易被网上的新闻给忽悠了,再加上当网红得博眼球吸引流量,所以才说这种严重反智的话。

甭说钢结构的房子了,就算是农村宅基地或四合院土木结构的,绝大多数的寿命也不止30年啊。平房就算盖的不太结实,十年大修一次也就到头儿了,坚持个五十年都正常。看看北京的胡同,百年以上的房子有的是,虽然很破,但不能说寿终正寝了。
1998年是住宅改革的元年,当时北京的人均居住面积是14平米,以那年北京人口1125万计算,同时期的住宅总面积是1.5亿平米,以平均1万平一栋楼来说就是1.5万栋楼。
那到现在26年过去了,能说再过几年这1.5万栋楼就都到岁数了吗?何况这里面还有很多80年代甚至5/60年代的呢,怎么说啊?
当然,8/90年代的房子中有一部分的质量确实不太好,其中质量最弱的是1996年前后的。那年是国有开发商全行业亏损,其他国有企业也大部分亏损,导致公房类产品不好卖,价格上不去,质量也就差点儿了。那年建设部做了个统计,说新建房屋的合格率不到60%,有的地方甚至低于50%。
毕竟那个年代是大干快上的时候,职工们能分到房子就不错了,没人太注重质量。而且那几年房地产不赚钱,到1997年的时候又叠加了东亚金融风暴,这就更导致降低成本了。
不过就算当时的质量不太好,但也到不了说30多年寿命的程度。豆腐渣工程确实有,但也别过分的扩大打击面。而且自从“95规范”之后,监察力度大大增强,98年之后更是商品化了,老百姓只要有钱就有选择权,在那个房子不太好卖的年代,质量差了真的卖不出去。
2003年之后,或者说是2006年之后吧,曾经有一段时间房子的品质下降,但这是品质,而不是基础质量。品质包括配件,装修和绿化什么的,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房子太好卖了,萝卜快了不洗泥。
但那时基础质量是没什么下降的,也是因为房价涨了,费劲巴拉的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抠成本意义不大,省不了多少钱。建安成本这20多年来没有太大的上涨,也就是从1000多涨到2000多吧,在北京这种地方九牛一毛,太过分“扒皮抽筋”了实在没必要,风险高利润低。
外地也一样,还记得上海的“楼倒倒”事件吗?楼是因为地基被挖空才倒的,并不是自身的质量。而且就算楼倒了都还是整体的,这质量完全达标了。其他地方也差不多,监察都挺严的,虽然开发商和施工队都会打折扣,但最基础的质量安全很少打折扣,这是要终身追责的。
总之吧,建筑的常规设计寿命起步就是50年,常规70年,重要工程都是100年,从来没有30多年的说法。
而且这也看维护,维护的好那几百年都正常。故宫多少年了?只要维护到位就结实着呢。维护的不好那就另说了,十多年就成危房的也不算少,但肯定不是主流……
关注“章哥说买房”公共号,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。
下一篇:陈寅恪给清华考生出题,上联:孙行者,虽只有三字却难煞众人!
